模糊的基本概念
概念是思維的基本形式之一,它反映了客觀事物的本質特征。人類在認識過程中,把感覺到的事物的共同特點抽象出來加以概括,這就形成了概念。比如 從白雪、白馬、白紙等事物中抽象出“白”的概念。一個概念有它的內涵和外延,內涵是指該概念所反映的事物本質屬性的總和,也就是概念的內容。外延是指一個 概念所確指的對象的範圍。例如“人”這個概念的內涵是指能製造工具,並使用工具進行勞動的動物,外延是指古今中外一切的人。所謂模糊概念是指這個概念的外延具有不確定性,或者說它的外延是不清晰的,是模糊的。例如“青年”這個概念,它的內涵我們是清楚的,但是它的外延,即什麼樣的年齡階段內的人是青年,恐怕就很難說情楚,因為在“年輕”和“不年輕”之間沒有一個確定的邊界,這就是一個模糊概念。
需要註意的幾點:首先,人們在認識模糊性時,是允許有主觀性的,也就是說每個人對模糊事物的界限不完全一樣,承認一定的主觀性是認識模 糊性的一個特點。例如,我們讓100個人說出“年輕人”的年齡範圍,那麼我們將得到100個不同的答案。儘管如此,當我們用模糊統計的方法進行分析時,年 輕人的年齡界限分佈又具有一定的規律性;
其次,模糊性是精確性的對立面,但不能消極地理解模糊性代表的是落後的生產力,恰恰相反,我們在處理客觀事物時,經常藉助於模糊性。例 如,在一個有許多人的房間里,找一位“年老的高個子男人”,這是不難辦到的。這裡所說的“年老”、“高個子”都是模糊概念,然而我們只要將這些模糊概念經 過頭腦的分析判斷,很快就可以在人群中找到此人。如果我們要求用電腦查詢,那麼就要把所有人的年齡,身高的具體數據輸入電腦,然後我們才可以從人群中找這 樣的人。
最後,人們對模糊性的認識往往同隨機性混淆起來,其實它們之間有著根本的區別。隨機性是其本身具有明確的含義,只是由於發生的條件不充 分,而使得在條件與事件之間不能出現確定的因果關係,從而事件的出現與否表現出一種不確定性。而事物的模糊性是指我們要處理的事物的概念本身就是模糊的, 即一個對象是否符合這個概念難以確定,也就是由於概念外延模糊而帶來的不確定性。
資料來源:智庫 MBA Lib 模糊理論
延伸閱讀:
1. [模糊理論] 模糊理論筆記
2. [模糊理論] 智庫 模糊理論
3. [模糊理論] CH1 模糊理論簡介 巫沛倉博士
4. [模糊理論] 模糊理論簡介 楊敏生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